8月2日,2024年黄河全域科学考察启动会在位于西安市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举行。此次考察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牵头,联合长安大学、河南大学、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实施。
黄河,自西向东流,干流全长5464公里。千百年来,奔腾不息地哺育着中华民族。然而,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全球变化下沿黄各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2024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为更好落实黄河战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长安大学、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大学等单位,正式启动2024年黄河全域科学考察。通过对黄河上游水源安全、中游生态安全、下游洪水安全开展考察调研,系统梳理关键科技问题。
此次科考的目的是厘清黄河上游河源区的关键生态问题,阐明冻土退化对黄河上游水源安全和地质安全的影响机制,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与生态地质安全保障提供支撑。建立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结构功能体系,阐明全球变化对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持生态屏障稳定持续发展策略,为中游水沙平衡调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考察黄河下游高分辨率沉积剖面、考古遗址及历史时期与现代黄河河道/河床,获取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黄河河道、洪水等环境变化信息,以及长时间尺度极端旱涝灾害数据,揭示中原地区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服务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据了解,黄河全域科学考察已于2023年完成第一次科学考察活动。此次为第二次考察活动,将在2023年考察的基础上,对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考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