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冷,感冒发烧的人也多了。生活中,不少人只要身体一有问题,第一反应就吃阿莫西林或者头孢(抗生素)。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长期滥用抗生素很可能会在身体培养出“超级细菌”。
12月6日,记者采访陕西省人民医院药学部药师王慧了解到,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绝大部分微生物可以被抗微生物药物有效抑制或杀灭,如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头孢菌素、阿奇霉素、万古霉素等)、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利巴韦林等)、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以及抗寄生虫药(甲苯咪唑等)。
但微生物也很聪明,随着接触药物的次数越来越多,它们很快“摸透”了药物的作用原理,从而开始自我保护,使得药物不再对微生物起作用,这就是微生物耐药,其中以细菌耐药最为严峻。也就是说,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反而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甚至使有些耐药菌经过多代基因突变,逐渐演变成为无药可医的“超级细菌”。
王慧说,耐药菌感染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即使一个人身体健康,一个轻微的伤口,一次常规的手术或一次普通肺炎都可能因为感染耐药菌而危及生命。因为耐药菌使疾病难以治愈,医生必须通过加大药物使用剂量、延长疗程、更换更高级别抗菌药物或者联合用药来进行治疗,从而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甚至死亡。
为了避免细菌耐药,王慧提醒大家改变用药认知。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五大使用误区一定要记得避坑。
误区一:抗菌药=消炎药。
正确认识:抗菌药物不等于消炎药,而且很多炎症并不是微生物引起的,比如过敏性鼻炎、关节炎、病毒性心肌炎等。不同炎症性疾病要选择不同的抗炎药,如果只知道使用抗菌药物不仅无效,还会耽误病情产生不良反应和耐药性。
王慧说,消炎药可选择的种类有很多,比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大家要在医生或者药师的指导下正确用药。
误区二:感冒发烧随意使用抗菌药。
正确认识:大部分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抗菌药物对病毒引起的感冒完全无效,除非后期合并细菌感染,才应该使用抗菌药物。
那些认为是吃了抗菌药物而治好感冒的可能只是凑巧,因为感冒具有自限性,正常成年人感冒自愈的时间一般需要一周,如果患者抵抗力较好,可能自愈的时间会较短。发烧也不都是细菌引起,很多疾病(如免疫疾病、血液疾病等)都可能引起发烧。发烧时应该尽可能查明原因,对症治疗,而不是一味使用抗菌药物。
误区三:新的抗菌药物比旧的好,贵的抗菌药物比便宜的好。
正确认识: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适应症、覆盖病原菌各不相同,医生会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疾病、不同病原菌、不同地区耐药菌分布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和药品新旧或者价格无关。
误区四:频繁换药或随意停药。
正确认识:不同疾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是有对应疗程的,如果规范选用的抗菌药物暂时疗效不好,首先应考虑用药疗程是否充足,而不是直接更换品种。即使更换也应该根据病原学、药敏实验等依据,找医生调整。随意更换抗菌药物更易造成病原菌耐药。
所以,使用抗菌药物应该严格遵医嘱,按规定时间间隔,定时定量服用。即使见效了,也应该服用完规定的疗程。
误区五:静脉输液比口服药效果好。
正确认识:对于轻、中度感染的患者首选口服抗菌药物治疗。若出现吞咽困难、感染进展迅速、感染较重需紧急治疗、口服依从性差等,才需进行静脉治疗。大家要遵从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的用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