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孤独症”密码 赋能家庭干预技能

据美国CDC最新数据统计,8岁儿童孤独症发病率为1/31。随着孤独症发病率的攀升,孤独症儿童的生活、康复、上学等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问题。当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时,正确做法是怎样?这里,医生有话要交代。

1.迅速走出心理雾霾。积极调整心态,寻求亲人,朋友的支持,必要时寻找医生帮助。

2.积极了解国家相关救助政策。了解当地有哪些可利用的康复资源,以最小的时间和精力代价获得最适合当前的干预。

3.寻求家庭支持。进行家庭角色分工,全家总动员。母亲或父亲之一作为主要实施者,发动家庭其他成员作为辅助者或协助者。以家庭为中心,将孤独症孩子从康复机构习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

4.养育人积极学习孤独症的相关知识。掌握家庭干预方法,和医生/康复师共同协商,积极参与康复中。树立“生活即康复,康复即生活”的理念,把康复融入生活,利用日常生活照料的机会时时刻刻进行康复,做好将康复持续终身的心理准备。

解锁家庭康复的秘密武器,医生提示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生活中创造沟通机会。父母可以利用吃饭、洗澡、穿脱衣服等自然环境创造社交动机。比如将玩具、小食品等收纳在孩子看得到但拿不到的地方。

利用感觉社交游戏。抓住孩子注意力,教授技能。

(1)会等待:比如在与孩子玩举高高、荡秋千、挠痒痒等活动时,适时的停顿,等待孩子5秒钟,看孩子是否给出目光注视,或者发音“高高”“爸爸”“妈妈”等。

(2)多示范:利用洗澡玩水的游戏给孩子示范动作或语言,如:凉凉/烫/小鸭游水等。

(3)加旁白:跟随孩子兴趣,解说孩子的行为。例如孩子在地上打滚,给孩子解说“滚来滚去”;孩子在推车,给孩子解说“滴滴”(教授模仿发音)/“小汽车”(教授物品名称)/“推汽车”(教授动作命名)等。

(4)制造“意外”:模仿孩子的发声和动作,创造情节变化。例如孩子喜欢自己在桌子上滚动小汽车,家长模仿孩子滚动小汽车,然后假装不小心将小汽车滚到桌子下面,然后说“嘭”(教授象声词)/“掉了”(教授动作名称)等。

(5)及时表扬:对孩子展现出来的被期待行为立即表扬,可以是物质表扬(如少量小食品)、机会表扬(“玩一会喜欢的小玩具”)、社会性表扬(“欢呼”“拥抱”“点赞”“微笑”等)。

排除环境干扰。每次不要呈现太多玩具,玩具散乱会分散注意力,也会因刺激过度而产生不当行为,应保持环境规整有序。

建立生活常规。包括活动开始、基本活动内容、扩展活动内容、活动结束四步框架(每一个活动流程时间不超过30分钟)。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孩子。

做好自我关爱和照料。跟家人朋友分享情感,接受他人帮助,给自己放个假,比如看看电影,喝杯咖啡,短期旅游等。父母自我情感蓄能,家庭结成团队,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