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我市13部门联合印发方案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教育,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开发具有西安特色的科学教育课程,探索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教学模式,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近日,西安市教育局等13部门联合印发《西安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基本建成全学段、全覆盖、全方位、全链条的科学教育体系。

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

基本建成全学段、全覆盖、全方位、全链条的科学教育体系

《实施方案》的出台,旨在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按照《实施方案》,我市将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教育,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发现和培养机制,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

坚持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并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以场馆教育和校外科学实践活动为补充,依托科普教育基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资源、课程资源和实验室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方式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我市将通过3至5年努力,基本建成全学段、全覆盖、全方位、全链条的科学教育体系。实施科学教育“十百千万”工程,培育10个省级科学教育改革实验区、100个国家及省级科学教育实验学校,评选1000节优秀科学教学案例和精品课,培训科学教师10000人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市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达到300所,全市60%的中小学达到区县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标准。

打造“教学共同体”

探索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并实施体现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科学课程。加强科学课堂教学研究和指导,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引导教师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扭转实验教学笔试化、视频化和记忆化倾向。

鼓励大中小学校和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围绕秦岭科普、航空航天、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物联网等,整合资源力量,联合开发具有西安特色的科学教育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人工智能+科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教学模式,打造“教学共同体”。优化考试方式和内容,坚持素养立意,增强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减少机械刷题。

各区县、开发区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建设学科功能部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依托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利用校内场地及设施,建设特色科学教育场所,力争实现班班有科学角、校校有科学站,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场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社会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面向中小学开放实验室、工作坊、生产研发场所等。开展科普下乡活动,将科普教育送到农村地区、薄弱地区的中小学校。

探索高校、中学双导师制

发现和培养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实施方案》要求,按照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配备专职科学教师,逐步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各校要有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具有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

各学校要配备专职实验员,市、区县教研部门要配备专职科学教研员。支持文理学院设立科学教育专业,加强科学教师师资培养。在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等项目中提高科学教师培养比例。实施万名科学教师培训计划,增加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师培训项目。

拓展校内科学教育实施途径,引进科学教育专家团队共同参与,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科技节等活动。各学校要加强科学类学生社团建设,每年举办科技节,确保科技节活动覆盖全体学生。组织学生前往校外科学教育场馆或基地,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

探索高校、中学双导师制,引导支持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实验,发现和培养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有条件的学校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高校与高中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支持有科研潜质的高中学生加入高校科研团队,进入高校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