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亮点成就不凡2021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回望来路,长歌以赋,极目去途,华章待谱。

2021年是西安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学习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勠力同心、砥砺奋进,汇聚起全面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磅礴力量。

这一年,我们聚力打造全运西安经典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安宣布十四运会开幕,给予我们最大的鼓舞、最大的关怀、最大的动力!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了新时代西安的奋进姿态。

这一年,我们经历了严峻复杂的疫情考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调度、扁平化指挥下,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

这一年,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88.28亿元、增长4.1%,两年平均增长4.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西安发展日新月异

亮点之1

坚决扛起主会场城市责任 服务保障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精彩圆满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和“简约、安全、精彩”的重要指示,全市动员、全力以赴,精心筹备、精益求精。

——新建和改造25个赛事场馆,精细打造功能完备、服务一流的全运村。

——开闭幕式、火炬传递等重大活动安全顺利。

——体育竞技和群众展演亮点纷呈。

——十四运会被国家体育总局誉为“成绩最好、影响最大、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一届全运会”,中国残联评价本届残特奥会“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选手创造佳绩、团结协作、硕果累累”。

——西安奥体中心成为城市新地标,一批现代一流的场馆设施向公众开放。

●我们坚持“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着力补短板、强功能、提品质。

——朱宏路—凤城五路立交、奥体大道跨绕城高速立交、元朔大桥、兴运大桥和浐灞隧道、奥体隧道等一批重大节点工程建成通车,快速路网体系初具规模。

——火车站改扩建、北客站枢纽提升等重点工程竣工投用,地铁14号线建成运营,完成阎良、临潼火车站更新改造并开通“绿巨人”动车组。

——小雁塔遗址公园、易俗社文化街区完成改造,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顺利完工,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城墙景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西安入选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全年改造老旧小区753个、880余万平方米,落地架空线267公里,新建和改造提升绿地广场、口袋公园169个,新建绿道511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618万平方米。

亮点之2

着力优化提升产业链 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扎实推进

●聚焦19条重点产业链,大力实施育链、补链、延链、强链工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26.6%,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7.6%,航空集群成为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优胜者。

●高新区和陕鼓集团、诺瓦星云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新增减税降费148.96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50.1万个。

●510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5070亿元、达到年计划的121.8%。

●三星闪存芯片二期、吉利汽车、奕斯伟硅产业基地、荣耀科技园等支柱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比亚迪动力电池、隆基29GW高效单晶电池、“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实际引进内资3158.1亿元、增长32.9%,实际利用外资87.1亿美元、增长13.5%。

亮点之3

建设秦创原“一总两带” 科创活力加快释放

●出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实施方案,协同推进西咸新区总窗口和科技创新示范带、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建设。

●开展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131场,推进成果就地转化项目403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00亿元、增长34%。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落地西安,建成陶瓷基复合材料、集成电路、交叉信息技术等20个创新平台,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创新中心。

●超算(西安)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体系,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获批国家硬科技创新街区试点。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900余家、增长25%,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8500家、增长30%,新增上市企业9家。

●西安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位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

亮点之4

纵深推进改革开放 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件事一次办”“告知承诺制”“交房即交证”等改革富有成效,政府投资类和社会投资类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60个和35个工作日以内。

●在全国率先设立市级行政争议预防调处中心,获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

●推进开发区改革,在阎良区和航空基地探索实行“区政合一”管理体制。

●启动实施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首批50亿元综改基金签约落户。

●全市进出口总值4399.96亿元、增长26.5%,入选国家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激励支持名单。

●自贸试验区7项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成效明显,曲江新区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提速,长安号开行3841列,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两法庭三中心一基地”建成投运。

●成功举办丝博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创投峰会等,欧亚经济论坛获评“2021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展会”。

●圆满完成“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服务保障任务,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落户西安,新缔结5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亮点之5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编制发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成高冠峪、柳泉峪等15条峪道峪口综合治理。

●建立秦岭全要素生态补偿机制,建成秦岭保护信息化监管平台。

●大力实施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监控能力提升、移动源污染整治等5个专项行动,全年优良天数265天,PM2.5同比改善19.6%,空气质量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引汉济渭支线工程启动实施,斗门水库北池完成蓄水,沣河高新段生态修复工程等一批治水项目完工。

●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规划布局的4个厨余垃圾处理厂全部建成投用。

●高新区、经开区和灞桥区获批国家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亮点之6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优化调整项目资金、民政兜底、医疗保障等31项衔接政策。

——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突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群体落实帮扶措施。

——“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稳固提升。

●多措并举保障农业生产,完成15.8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排名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六。

●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蓝田县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高陵区成为新一轮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西安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首批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

亮点之7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城镇新增就业15.9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

●新建、改扩建学校143所,新增学位13.04万个,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扎实有效,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

●13个重点医院、24个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20个区县级疾控机构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落实“房住不炒”要求,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多渠道筹集房源2.2万套(间),超过60万户家庭使用公积金改善了住房条件,房地产市场总体健康平稳。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6处遗址入选国家“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红星耀陕甘》被列入全国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电影《柳青》、话剧《共产党宣言》广受好评。

●西安交响乐团“大国重器·飞向太空交响音乐会”首发破亿,西安广播电视台全部频道实现高清化。

●“平安西安”建设持续深入,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去年8月,蓝田、周至等地遭遇严重汛情,我们迅速采取“撤、封、管、停、疏”措施,紧急转移群众13万人次,及时下拨救助资金和救灾物资,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展开。

亮点之8

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认真整改中央巡视、审计、环保督察、国家统计督察和省委巡视等反馈问题。

●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6件、报备规范性文件6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61件、政协提案711件。

●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纠治“庸懒散慢虚粗”问题。

●节约型机关建设有力有效。

●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发展,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国家安全、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妇女儿童、审计、统计、档案、侨务、气象、残疾人、地方志、供销社等工作取得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