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和研发联动 打造渭河南岸企业总部聚集区
——访市人大代表,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艺民

市人大代表,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艺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实施“北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是有效推动产城融合、保护渭河流域生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关键一招。“北跨”发展,将有力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渭河两岸聚集,推动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板块联动,形成渭河成为城中河的拥河发展模式,为省市参与全球产业循环、推动产业和研发联动带来更多机遇和空间。

目前,国际港务区与高陵区按照“统一规划、区域联动、功能互补”原则,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任专家组组长,邀请中规院、上海同济、AECOM、黄河勘察规划设计院等国内外顶尖设计团队开展概念规划设计国际竞赛,编制完成渭河两岸200米林带设计等方案。河岸线控制200米绿化带,向外1公里建筑高度控制在25米左右,综合容积率控制在1.0左右,形成由河向城逐步升高的空间形态,确保实现高起点开局、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

孙艺民介绍,除了完成规划设计外,国际港务区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经完成征地7600亩,总投资305亿元的“三横七纵”道路管网、330千伏落地迁改、安置房等项目已开工建设。特别是正在加快实施渭河南岸绿化提升工程,着力构建“大尺度、近自然、低维护”临河生态绿带,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生态画卷。

“我们充分发挥国际港务区内陆港平台优势及完备的城市配套优势,重点打造渭河南岸企业总部聚集区、科研高教区和城市综合服务区。一批央企、省属国企已确定落户,建设科技研发、总部基地等项目和产业园区。”孙艺民表示,下一步,国际港务区将按照“河道生态治理-两岸环境提升-交通互联互通-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引领,持续完善方案,加快土地报批进度,加大企业对接力度,加速项目建设,积极拓展科技创新和国际产业合作发展空间,推动形成渭河南北呼应、交通贯通成网、业态融合互补的发展格局,让西安的“腰”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