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举行的中国航展上,四方超轻的工作人员介绍产品和技术特点。
说起西安的航空航天产业,就不得不提起位于这座城市东北部的阎良区(航空基地)和东南部的航天基地,众多企业在这里默默耕耘,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着“西安力量”。
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2021年,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2022年,神州十五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在太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的圆梦时刻……
这一幕幕令人骄傲的瞬间,背后离不开西安一家企业——四方超轻。
12月3日,记者走进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据了解,这家企业于2006年在阎良区(航空基地)成立,如今已成长为极具竞争力的“镁专家”,尤其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镁锂合金材料,多次服务于我国深空探测等领域,并且主导制定了我国第一份镁锂合金国家标准——《镁锂合金铸锭》(GB/T 33141-2016),填补了我国镁锂合金材料标准的空白。
“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升空物品的质量越轻,对动力的要求越低。”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民告诉记者,他刚从成都出差回来,不久前,他和在中国航展上结识的客户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夏民告诉记者,镁锂合金比铝合金材料还要轻40%-50%,具有低密度、高比刚度、高比强度以及减震消噪的高阻尼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曾经有颗卫星在预埋件、支架和部分机箱机壳等部位应用了我们的镁锂合金材料,整个卫星减重了约173千克,大幅提高了卫星的有效载荷。”夏民说。
多年来,该公司专注于轻质高强镁锂合金及特种镁合金材料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还开发出“新配方”,研发了自主牌号,通过调整镁锂合金材料的成分占比,适配各种不同的减重场景。
“以AR眼镜的镜框为例,我们开发了新牌号的镁锂合金材料,通过压力铸造的方式实现规模化量产,和传统机械加工方式相比,成本仅为十分之一。”夏民告诉记者:“我们努力挖掘这种材料更多的应用场景,让它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
西安航空航天产业不但在材料科研等领域格外亮眼,而且在低空飞行等应用领域也表现不俗。
“这是我们的‘西安造’!”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中国航展上,多款新型无人机集中亮相,首次参展的察打一体无人机——“九天”凭借其“个头大、功能多”备受关注。
这款可灵活配置的“九天”,翼展达25米,最大起飞重量16吨,最大载荷能力6吨,配备可快速更换的重载任务舱和8个外挂点,由阎良区(航空基地)入区企业——陕西无人装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设计、西安驰达飞机零部件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承制。
“九天”无人机机身中间印有“异构蜂巢任务舱”字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蜂巢,是指无人机蜂群的母机,异构的意思是蜂巢里面搭载的无人机,大小形状是可以不同的,包括大型无人机、微型无人机等。
“九天”无人机灵活机动,通过换装不同模块化任务载荷,可满足空运空投、信息支援与对抗、火力打击与支援等任务需求,并且可执行地质勘探等任务,在民用物资投送方面,特别是在抢险救灾等应急环境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不难发现,西安航空航天产业领域的企业可谓“卧虎藏龙”,诸多企业的主打技艺或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折射出航空航天产业蓬勃发展的跃动活力。
自2006年成立以来,西安航天基地坚持航天产业立区,努力推进集群化发展,已成为中国航天动力之城、北斗创新的发源地,服务于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领域,发展卫星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优化要素配套,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作为“航空重镇”,阎良区(航空基地)的航空产业具有较好的技术沉淀、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拥有强大的机体结构生产能力、领先的航空材料研制能力、一流的飞机装配制造能力。如今,这里已汇聚上下游企业2000余家,实现了钛合金、陶瓷基、碳纤维等先进材料领域的突破……
随着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加快,以阎良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为依托,西安航空航天产业基础愈发雄厚、产业链更趋完善,相关区域的活力日渐增强。不难看出,凭借坚持不懈的创新、不断突破的技术、持续完善的产业链,西安航空航天产业实力愈发强劲,振翼翱翔!